close

開學已經五週了,這個學期因為我們學校採購了較多的 iPad,而且高中部各間教室也安裝了 Apple TV,所以我覺得自己在運用科技工具授課或是協助學生學習時,比以前來得流暢多了。當然備課與上課的辛苦還是有的,但是如果設備到位,老師的煩惱就解決了一大半。

108 課綱上路後,高一英文的授課時數減少至 4 小時,我認為如果一週僅有的 4 小時,老師只是當翻譯機,將課本上的單字、句子翻譯給學生聽,這樣其實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所以,除了講解之外,我也希望自己的課堂能多給學生一些思考、討論、表達想法的機會(無論他們的想法成熟與否)。也因為這樣的目標,所以我覺得目前能滿足我的教學需求,而且我也用得較得心應手的工具是 LoiLoNote School 搭配 Google Classroom。

LoiLoNote School 可以申請試用,但是試用期之後就必須付費,這點也是讓有些老師覺得 LoiLoNote School 很棒,功能強大,但是一看到費用會望之卻步的原因。但是,我建議是否長遠使用是其次,因為它的功能非常多,結合了多種不同的 Apps,所以可以申請試用,了解它怎麼操作,多認識一個好用的工具對我們來說也沒什麼損失。

 

我以自己教高一龍騰版第二課 " Goodbye, John" 為例,分享我是怎麼使用 LoiLoNote School 的:

1. 備課的時候,我會將課本、所有的配套、我自己找到的資源、我設計的補充活動......全部整合在 LoiLoNote School 的筆記中,然後按照我的授課順序分類及排序,如下圖:

IMG_2533.jpg

 

2. 接下來在課堂上需要指派學習任務給學生時,我就可以將某一張卡片以「送出」的方式給學生:

IMG_2534.jpg

 

3. 「送出」可以選擇要傳送給全班所有的學生,還是某一位特定的學生:

IMG_2535.jpg

 

4. 學生只要到「送出」將卡片拖拉至自己的筆記上,就可以開始進行指定的任務:

IMG_2537.jpg

 

5. 我在一個 lesson 中,通常會設計好幾個學習任務給學生,所以最後在他們的筆記上,就有好幾張學習任務的卡片。因為我會將學生的作業好好看過後評分,當作是給平時成績的依據,所以我需要有一個能給分、能幫我計算成績的平台,這個時候,我用得很上手的 Google Classroom 就解決了 LoiLoNote School 無法自動通知學生作業成績以及讓老師計算成績的不足。

我的作法是請學生將所有的卡片串起來,如下圖:

IMG_2538.jpg

 

6. 學生接著點選串起來的卡片,然後再點右上角的「三個點點」,這時候會出現「轉存」的功能:

IMG_2539.jpg

 

7. 轉存有兩種輸出格式,我請我的學生將卡片輸出成「影片」:

IMG_2540.jpg

 

8. 按下 OK 開始影片輸出:

IMG_2542.jpg

 

9. 影片輸出中,不要進行其他工作:

IMG_2543.jpg

 

10. 影片完成輸出後,輸出好的影片會存在「照片」當中:

IMG_2546.jpg

 

11. 「照片」中找到自己的影片,可以再進一步將影片上傳至其他地方,例如:Google Classroom:

IMG_2547.jpg

 

12. 上傳至 Google Classroom 蒐集學生作業的畫面,老師在分數欄評分後,就可以將作業發還給學生:

未命名.png

 

教學省思:

1. 我認為請學生將完成的任務輸出成影片有一個好處:這個影片就是他們的學習歷程,而且完全不造假,就是他們在一兩週上課過程中如實的紀錄,而且影片保存在雲端,保存容易,將來學生如果要使用,也可以輕易搜尋得到。

2. 英文每週上課的時數僅有 4 小時,所以老師不用再另外花時間協助學生建立學習歷程,畢竟課內的東西,再加上補充的英文雜誌(應該很多高中都有補充雜誌)已經夠多了,如果要再挪出時間「特別」去做學習歷程,只會讓老師、學生都焦慮。

3. LoiLoNote School 的功能強大、設計細膩,很符合語言教學的需求,之前我與一些老師分享這個 App,老師們也覺得很棒,但是採購的費用實在令人卻步。其實很多老師都會自費購買好用的軟體或應用程式給學生用,像 Nearpod 的三千元我也是買第二年了,也不會去斤斤計較是否能從學生身上回收,可是我真心希望上級、決策者、掌握預算的人可以聽到我們基層教師的心聲,除了採購硬體設備之外,其實將錢花在好用的軟體上也非常重要,只有軟、硬體兼備,讓老師們少一點後顧之憂,數位教學才有可能推廣,而不是還沒開始做,就澆熄老師們的熱情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LoiLoNote School 學習歷程
    全站熱搜

    廖婉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