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辛苦了一整個學期,學生和我總算都等到暑假了~~ 

 

學期結束前上的最後一課是Multitasking(多工),這一課的課文相對簡單,而且對這群與數位裝置一起長大的學生來說,這個主題一點都不陌生。哪一個學生沒有邊讀書邊用手機聽音樂,或是使用電腦作報告時,同時開啟多個視窗,瀏覽YouTube、玩遊戲、上社群網站的經驗?

既然課文不難,主題學生也熟悉,所以這一課我就另外找了兩篇相關主題的文章補充給學生,目的是希望學生在高二下步入高三上的這個階段,我能夠在他們的閱讀能力上再多多少少使上一些力。這兩篇文章分別是:

(1) The True Cost of Multi-Tasking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brain-wise/201209/the-true-cost-multi-tasking)

(2) Multitasking: a myth or an advantage? (https://www.telegraph.co.uk/health-fitness/mind/multitasking-a-myth-or-an-advantage/)
 
因為文章有難度,而且篇幅比課文長,如果不設計一些活動,只是將文章丟給學生,他們大概讀完前兩段就哈欠連連,思緒開始飄渺起來,最後乾脆放棄,畢竟要克服文章中為數不少的單字與長句,何樂之有?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相當簡單的活動,用意是希望他們不只將文章讀完,還要讀懂。這個活動使用到的是Canva這個應用程式,它可以在平板上找到應用程式,也可以在電腦上操作。
 
 
教學步驟說明:
 
我將兩篇文章和設計給學生的作業放在Google Classroom上,學生只要點擊連結,就可以讀到兩篇文章。我的要求是他們讀完每一篇文章後,試著思考自己讀了什麼,不要只是被文字牽著鼻子走,而是能主動將讀過的訊息篩選、組織後,整理成infographics(視覺資訊圖)。學生將"字海"、龐大的訊息整理成視覺資訊圖之後,原本平面的文字,彷彿變得立體而有生命,這個過程不但能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搭建出文章的架構,也能夠讓完全沒有讀過文章的讀者迅速從視覺資訊圖掌握文章的關鍵訊息。
 
 
作業指示如下圖所示(運用Google Classroom派送作業):
 

screenshot-classroom.google.com-2018.07.04-09-58-55.png

 
 
學生完成的作業分享如下:
 
(1) 

multitasking.png

 

(2)

Mutitaskingmyth or adventage.png

 

(3)

Multitasking_ a myth or an advantage_.png

 
(4)

by woMen%5Cs Health magazine.png

 
 
教學省思:

原本我認為作業不難,因為我沒有選擇很複雜的數位工具,而且學生以前曾使用其他工具做過心智圖,操作的方式大同小異,所以我本來預估他們可以很快完成作業,但是後來學生給我的回饋是:他們覺得這個作業蠻困難的,難的不是要做infographics,而是他們覺得文章的難度頗高,光是要讀懂就要花上一些時間,而且一次要讀兩篇長文,有些學生大喊吃不消,甚至因為他們無法如期完成作業,我還將作業繳交時間順延一週,所以本來不希望這個作業在他們期末考要考十幾科的情況之下,再占用他們太多的時間,結果變成部分學生期末考前仍然在趕作業,也因此有幾位學生在期末給我的回饋表反映:希望老師先教完「課本內」的東西,再來做這些「課外」的作業。針對學生的想法,我可以體會當他們的時間被一堆科目塞得滿滿的,當每一科考試、每一項作業都在跟他們搶時間,當他們面對的不是三兩下用ABCD就可以完成的作業,當老師無法保證這些東西會出現在試題上時,他們自然會有無力、倦怠、焦急、不滿、挫折等各種複雜的情緒,而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努力讓他們在情感上信任老師,努力讓他們在認知上明白:英文是沒有範圍的,閱讀能力若要提升,大量閱讀絕對是重要的,只是,面對考試的壓力,學生容易忘記老師的苦口婆心,在時間有限又想求速效的情況下,就難免傾向「畫地自限的學習」

儘管過程未盡如人意,但是收到學生的作業,我發現絕大部分的學生做得很好。他們願意在期末考前花時間完成這項作業,我天性樂觀認為他們對英文還是很在乎的,但是我也不會粉飾在將多元活動,甚至將數位教學活動融入英語文教學時,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遇到質疑、挫折,與挑戰。每次考完試,學生都愛問我班上考得如何,我從不刻意拿學生的成績去與其他班級比較,因為影響學生學得好或不好的因素何其多,學生學得好有可能是他的底子本來就好,功勞或許不在老師;學生學得不好也可能是因為他的時間真的不夠,他只能將時間投注在對他而言投資報酬率較高的科目上,老師也不用因此自責教學不力。但是,如果真的要很功利地以數字來衡量教學成效,我想我是沒有耽誤學生的學習的。

我一直都很喜歡賈伯斯說的一句話: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學生的學習需要時間慢慢反芻、沉澱、與累積,也許,再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再走上一段路,然後當他們回頭看看高二這一年的學習時,那些曾經有過的無力、倦怠、焦急、不滿、挫折,那些付出過的時間、耗費過的心力,一點一點串連起來時,會不會曾經看似無關的點點,竟然串連成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呢?會不會那些當時不怎麼符合他們想像的教學活動,會給他們在學習之路上繼續往下走的動力與勇氣呢?

我真心希望時間是站在我這一邊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infographics Canva 閱讀能力
    全站熱搜

    廖婉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