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眼來到高三下,學測已經是一個月前的事,學生望穿秋水的成績單也在本週揭曉。

高三下對許多老師而言是相當有挑戰性的一個時期,面對目標不再那麼一致、學習需求各異的學生,有些老師感到上起課來格外困難。

對我而言,無論高三生是否繼續指考,或是單純喜愛英文,想認真學習,又或是抱著輕鬆pass過完高中最後一個學期的態度,我還是想在課堂上從事一些有意義的英文學習,希望透過活動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參與感,並且積極解決「背了單字用不出來,看了句子不不懂文章意旨」的問題。

 

本週上課的主題是龍騰第六冊第四課The Dynamic Tower--A Building in Motion,我設計了一個約莫一節課內可以完成的活動來引導學生「擷取與組織文章重點,並且以英文表達,練習口說」。

 

 使用工具:iPad、應用程式ThingLink(感謝社群夥伴分享) 

ThingLink介紹:ThingLink可以用來做地圖導覽、景點介紹,但是我認為除了有趣、有互動之外,它也可以應用在語文教學,尤其是用在說故事或是解說概念都非常適合。

 

 進行步驟:

(1) 學生兩人一組。我是使用iPad上課,所以學生使用時會先看到如下的畫面:

PNG 影像 10.png

我的學生都有Google帳戶,所以他們選擇 Sign in with Google+ 就可以登入了。

 

(2) 因為是搭配課文進行的活動,所以我事先請一位學生畫一張與課文相關的插圖,然後在課堂上AirDrop給每一組:

課本圖片2.jpg

 

(3) 學生在ThingLink選擇 + ,就可以添加老師AirDrop給他們的圖片:

PNG 影像 12.png

 

(4) 加入照片後,會看到如下的畫面,可以加入解說(add captions),以及錄音:

PNG 影像 13.png

 

學生可以在圖片的任何位置添加notes(每一個反白的 + 都代表一個note)。每一個note都可以添加文字、連結、照片、影片、甚至錄製音訊,如下圖:

PNG 影像 14.png

 

(5) 我請每組學生根據課本文章,在圖片上加入至少3個notes,notes的說明必須是自己組織整理課文訊息後的字句,而且必須每一個note錄音至少30秒。

 

(6) 學生完成的作業分享如下:

PNG 影像 2.png

 

PNG 影像 4.png

 

(7) 學生完成之後按Save,待圖片儲存完成,再點按圖片一次,就可以將作業上傳至Google Classroom,如下圖:

PNG 影像 15.png

 

教學感想:

(1) 這是學生第一次使用ThingLink,看得出來他們覺得蠻有趣的,因為雖然老師的用意是讓他們主動閱讀,練習擷取、組織資訊,但是不是叫他們將課本的文字抄寫下來,而是透過類似導覽的方式,讓他們覺得自己彷彿是導覽員,引導讀者認識主題the dynamic tower。此外,平板上課的優勢就是錄音非常方便,口說練習其實是語言教學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我特別喜歡利用一些可以讓學生說故事、錄製解說影片的應用程式。

(2) ThingLink的操作不困難,學生很快就學會如何操作,完成這份作業的時間約莫在一節課內。此外,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有互動、有合作、有討論,比老師一直講解課文有趣多了,所以也看不到高三下上課的死氣沉沉,我想:老師偶爾給學生的驚喜,是會喚醒他們的學習意願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廖婉雯 的頭像
    廖婉雯

    English Teaching w/ Digital Technology

    廖婉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