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 Dance with Stars 這個社團潛水已久,今年的「不分享很難過」決定排除困難(擺脫小孩)報名參加。不知道自己哪來的勇氣,第一次參加就自願分享。

 

要參加的前一晚,同科夥伴在訊息中提到「我也覺得老師您的時間很滿」,我順口回覆「但是有些事情就是想嘗試看看」,我才明白我的勇氣來自於想嘗試的渴望。我知道有許多參加的老師是經驗豐富的老手或是深藏不露的高手,也清楚自己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我明白這個活動的目的不是在展演、不是在比較,而是在於真誠的交流與分享,那麼為什麼我不能是 taker,也同時是 giver 呢?

 

與我同場的第一位分享者是阿甘老師,阿甘老師分享了許多活潑的單字活動,我想他營造了完全不利於學生入睡的課堂氣氛!我自己印象深刻,而且認為可以在我的班級嘗試看看的是下面這個活動:

 

(1) 兩人一組,每人一張紙,從老師給的一堆單字(108指考單字)中任選五個,寫在自己的紙張上。

(2) 兩人交換紙張,開始利用紙張上的五個單字創造一段對話,先將手邊單字用完的人獲勝。

 

在我與身旁夥伴教師對話的過程中,我發現要利用這五個單字創造出有邏輯的對話並不容易,有時候為了要用上單字,對話常常變成跳躍式思考,我想我自己在課堂上實踐時,會稍微調整,會給學生一些較指考單字簡單、較容易融入會話當中的單字。不過,這個活動有競賽、有趣味,既讓學生練習單字,又鼓勵學生開口說話,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設計。

 

第二位育倩老師分享的是利用Google表單設計單字闖關遊戲。我在課堂上曾經讓學生做過類似的活動,所以在育倩老師分享時,我個人的學習重點就不是在表單如何設計,而是在「仔細去體會學生玩這個遊戲的心情」,有沒有想贏得比賽而腎上腺素激增?有沒有卡關感到懊惱的時刻?是不是通關順利時覺得勝券在握?又或者答題不順時有想要放棄的念頭?我認為透過這樣的模擬,之後我在設計類似活動時,就能將心比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處理一些容易忽略的細節。

 

最後輪到我上場,我分享了自己在課堂上嘗試過的單字教學活動,以及我是如何走上「利用數位工具引導學生學習」這條路。因為時間短暫,所以許多介紹都是點到為止,有些活動就只能請有興趣的老師掃 QR Code 看部落格文章。我記得在分享時向老師們說了一句話:老師們可以衡量自己的情況,再評估是否要做這些活動。

 

其實,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老師理應是對教學現場最了解的人,因此考量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特性,選擇適合教學需求的工具來輔助學生學習,這就是老師的「思辨能力」。我想分享不是照單全收,活動設計不是全盤移植,這是我在欣賞別人的創意時,也不斷提醒自己的部分。哪些活動適用?哪些活動需要調整?哪些活動也許可以再等等……。花時間去思考了,我想比較不會讓我自己被學習的焦慮淹沒。

 

會後我們三位分享者和車畇庭教授留下來小聊幾分鐘。教授除了提到當天早上的分享相當精彩之外,也提到108課綱上路後,未來的考試內容與方式勢必要調整,老師們做的這些事情才可能成功。

 

我完全認同,如果未來的考試沒有隨著課綱調整,那麼老師們做這些活化教學的活動,很容易就被部分家長和學生拿著補習班用碎片化學習與題海戰術衝出來的成績打臉。

 

育倩老師也問我:有沒有在課堂上做活動時,遇過學生質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我心想:果然大家都有各自的辛苦。育倩老師的問題,我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我想任何人都喜歡待在舒適圈,學生也是如此。如果成績好的孩子可以用反覆記憶、機械式練習拿高分,他們也許就不覺得從活動當中學習溝通、合作、表達是多麼重要的事情。會不會那些擅長考試,誤以為考高分就是學得好的孩子聰明反被聰明誤,錯失了許多珍貴的學習機會呢?

 

「不分享很難過」已經結束好幾天了,望著自己陸陸續續寫下的反思筆記,今天終於要求自己找時間將它整理成這篇部落格。如果用幾個關鍵字來形容這次的「不分享很難過」,我感覺到的是:reflective, non-judgmental, and achieving self-empowerment

 

最後,附上一支短片,如果有老師對於當天我帶大家操作的Seesaw體驗活動感興趣,這是支簡單的教學影片,是我獻給所有樂於學習的老師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不分享很難過 seesaw
    全站熱搜

    廖婉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